——记抛弃智能手机后的相关思考
曾记及上个暑假之时,我住在江门伯伯处。那里就是一处池边小屋,面朝青苔,夏爽风来。烦闷的天气让我每天埋头于手机之中,全然不顾身边倚叠如山的书海,而不断搜寻着网上的快餐文字。
但是我也找到了为数不多的好文章,就如钱理群老师的《如何度过大学四年?》一文。拜读罢,里边的每段文字、每句话语都似深深地雕刻在我的脑海之中。破天荒地我还拿起了本子作了笔记,整理钱老师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。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我感觉甚是受用:学习,需要沉潜十年。
沉潜十年?为什么偏偏需要十年?沉潜又是怎么一回事?
首先想到的,是将自己与十年前的自己相比较。志学之年的我,十年之前乃是一个街边嬉戏游闹的小孩子。读过的书,尚屈指可数。事实上,就算是十年之后的我,读的书依旧是屈指可数。但是我分明可以感受到,十年前与十年后,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。就是这十年间所受到的教育、读过的书,以及最重要的,自己的所有思维活动,塑造了今天的自我。腹无墨水的我不才,仅以自己为例,就深感时间的威力之巨。可谓是十年将过,少年已栋梁,沧海已桑田。
而沉潜,即是将心沉下来。当然,这不是让你放弃奋斗,如同死人一般接受命运的宰割。“沉潜”,这个词所表达的,应该是类似智者千虑的态度。要成功,必须有所准备。有一个道理讲得很不错,量变积累将发展为质变。要看电影,或享受欢乐或酝酿泪水,总需要先有一张入场券。纵观历史,就像刘备、李白、苏轼之者,谁人幼时不勤学勤思?因此,说前期的准备是后期成功的必备条件,这是有道理的。然而,“准备”,不是将所需条件随意堆砌,就如同建筑并不只是把木头随便一堆。一次正确的准备,必须“沉潜”,也就是抛弃一切不必要的事情,一心向学。
想要沉潜下去,就必然会失去水面的万千风景。可是,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?正所谓:有舍必有得。就如同我抛弃了智能手机,就必然会有所收获。
通过七天的实践,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份内心的踏实感。这并不意味着我的收获有多大,甚至可能没有半点收获。但是,我就是觉得做了这件事后,自己变得愈发快乐。以前,我携带手机的理由是通讯、辅助学习,然而不小心就沾染了“刷微博”、“听音乐”、“看视频”、“群聊天”等等不必要的活动。究其原因,可能是因为在智能手机这个平台上,弹指之间,可以完成太多太多的事情了。做任何事情的代价,仅仅是挪动一根手指,然而与之一齐的潜在代价却是巨大的:它蚕食着你的时间,却提升不了你的任何能力。
现在呢?抛弃了智能手机的我,做不了那些事,但是我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之处。缺了它们,我依旧生活得有声有色,并且因为时间更多,过得反而更舒心满意了。事实上,有些时候(必须使用那些功能,比如查询学习资料),凭借自己对电子产品的了解,我依旧可以使用上述功能。但是代价很大,那需要一段可观的时间去思考,思考实现目的所需的方法。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完美的折中——既然我不希望自己经常陷于这些事情之中,而有时候又必须涉足,那就以付出一大段时间为代价,时刻提醒自己——
“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,把太多时间浪费于此,不会是一个明智的人所做出的选择。”
喜欢思考的我不可能不知道,区区“带不带智能手机”这一小事,改变不了很多。但是我更清楚,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万丈高楼,更须平地起。以“不带智能手机”作为一个起点,就像制作链条一般,一链接一链地,我逐渐养成了其他许多的好习惯。我相信,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改变,这个改变太小,以至于没有意义去实现它。
涓涓细流可汇聚成河,更可况,这可能就是另外一种“沉潜”呢?
稍微用脚趾头想想,就可以明白,十年的沉潜,不可能只是静下心来完成自己的目标。沉潜,可能不仅仅是沉下去,潜进去那么简单。人要懂得变通,如果只是一味地沉下去,自己会越来越不像自己。
我不相信世上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人,既然是人,就肯定需要生存,生存没有问题之后就肯定需要一个社会。然而生存与社会,都是极其复杂的范畴,处于期间,必然有一些事会节外生枝。曾读过一篇文章,其中提到,毛主席曾就“对称”向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发问,问他“对称为什么是重要的?对称就是平衡,平衡就意味着静止,而静止就意味着不重要。”我觉得这件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的观点:生命就意味着动。
所以生命意味需要不断地运动,而运动则意味着需要不断改变当前的状态。怎么改变呢?如上所说,从小事做起。我们可以这样说,要完成生命历程,就需要不断改变自己。这是生命的基本特征。
请原谅我的思维如脱缰野马般跑到了不着人烟的地方,回不来了,不过最终我还是得出了这样的一种结论:不带智能手机,就是一次沉潜,就是一次生命的实践。
不才,聊以拙劣之语表吾志。